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王为民介绍,朱岙村、店集村、河东村分别位于我国东部、中部、西部。 其发展呈现出梯度的特点。 起点不同,今天的发展水平也不同,但走过相似的道路,经历了同样的发展和变化。 “改革开放从农村开始,核心内容是赋权,赋予工人自主创业的权利和流动的权利。” 王为民认为,农民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后,短时间内解决了吃饭问题。 赋能、告别短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是40年来快速发展的基本路线。
研讨会上,“费孝通田野研究奖”二等奖获得者、经济日报首席记者魏永刚更直接地用“进城”一词概括了40年来农民的主要变化。 坚定的选择。”
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店集村新村集中建设新家园。亮图
该项目负责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卢惠林进一步解释说,40年的“脱土”改革过程,是一个逐步撕裂农民的“三位一体”空间的过程。生产、生活、社会交往高度重叠。 农业和农村本来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由于相当一部分农民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城市,这种联系逐渐松动,出现了不同的形式。 “原来我们讲的是新农村建设,现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变化就可以从制定上看出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陈航英用数字来说明农户农业生产边缘化程度不断加剧:“到2013年,农户工资性收入的比重(45.3%)已经超过家庭经营收入(42.6%)。”
通过对三个村的调查可以看出,虽然启动时间和持续时间不同,但都存在农民“离开土壤”的过程。
改革开放后,朱岙村经历了短暂的人口外流。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逐步发展童装业、阀门业,结束了人口外流。 然而,这些土地不再用于种植农作物,而是用于经营小企业。 一家大型家族式工厂。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店集村外出务工人数有所增加,但规模不大。 到了20世纪90年代,农村改革带来的政策效应已经释放,店集村的农业陷入停滞。 因此,更多的人选择外出务工,村庄里的土地被废弃。 农民工资性收入开始成为家庭收入增长的因素。 主导因素。 直至21世纪初,店集村大量家庭搬出务工,且数量不断增加。
河东村主要种植耐旱土豆和玉米,靠天吃饭。 1979年,河东村人均集体土地面积超过6亩,亩产仅45公斤。 实行入户限额后,粮食亩产和村民收入并没有明显增加。 这里的发展始终与国家的扶贫开发政策密切相关。 1983年以来,国家实施“三西”专项规划,但河东村发展依然缓慢。 进入21世纪,国家进一步加大扶贫投入,完善基础设施。 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使河东村的粮食产量增加,村里的年轻人开始大量外出务工,增加家庭收入。 如今,河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长期外出务工的劳动力,约占全村总人口的一半。 村里大量房屋空置。
2.“等我老了,我还是想回到村里。”
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但仍有6.4亿农村常住人口、2.7亿农民工。 农民仍然是最大的社会群体。
温州大学政法学院教授付翠莲认为,近年来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对传统乡村秩序产生了很大冲击。 农村社会联系松动,农村凝聚力逐渐消失。 在对三个村村民的采访中,课题组可以看到,村民的生活和社交空间仅部分转移到了城市。 养育下一代、建立家庭、抚养教育后代等主要留在农村。 村庄对于走向世界非常重要。 农民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其情感寄托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店集村的一栋老房子。明亮的图片
卢惠林认为,农民的生产、生活、社会空间分离后,如何根据村庄发展的不同程度、因地制宜启动新的整合是一个重要问题。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熊跃根表示:“生活设施的改善,加上产业的基础,会吸引一部分人回国。”
朱岙村的发展是以童装产业为基础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村庄人口约400人。20世纪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期间,村庄人口增加到1000人。 发展童装产业以来,该村人口已增至1710人。 现有410家童装企业中,只有四分之一的企业主来自朱澳,其余来自外村或外省。 来自贵州、江西、湖北、安徽等省份的近万人在这里就业。 2011年,外国居民人数达到峰值,达到12,000人。
“朱岙村的发展水平确实超乎想象,很难说它不是一个村庄,因为村民没有按照城市模式生活。” 参与调查的课题组成员、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学生张文军表示,虽然很多村民都在镇上,或者在温州买了房子,村里就变成了生产地。空间,但村民对村庄的认同感非常强烈。 他们在村里吃年夜酒、放龙灯。 就公共民俗而言,朱岙村是三个村中最发达的。
这种对村庄的认同也体现在另外两个村的村民身上。
在店集村,免征农业税、粮食直接补贴等政策落实后,部分农民工返乡。 两年后,他们发现务农的收入虽然增加了,但仍然不如外出打工的收入。 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外出打工。 2002年,店集村的土地遭到严重废弃。 2006年,全村有900多人常年外出务工。 外出打工成为电吉家庭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
尽管如此,大多数外出打工的村民仍然把家安在店集村,他们更愿意靠打工挣的钱购买家乡统一规划建设的别墅。 “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协调‘空心村’,将他们整体搬迁到县规划的新村,他们原来居住的土地先进行管理,土地耕种完后,再分配给他们。”原来的村民。” 店集村党支部书记朱振标说。
店集村通过土地托管、托管的经营模式发展合作社,加大农业机械化投入,使店集村的农业不再依赖年轻劳动力的投入。 一些留在家里的老人和妇女,只要加入合作社,也可以参加合作社。 管理农田。 2011年,店集村坚持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基础设施已基本完成。 店集村的现状是人们聚居、土地集约化。
与店集村类似,河东村的大部分农民工和商人在采访中表示,他们只把城市当作生存和赚钱的地方,“老了还是想回到村里”。 大多数村民在城市的人际交往仍然局限于村里熟人的人际网络。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会流转土地,房屋也会得到修复或重建。
“早期的农民工是农业内卷化造成的剩余劳动力,他们投入的劳动力越多,农业产出就越大不能再大,劳动力处于高剩余状态。中后期,大量各类农民外出务工,因为农村生产、生活、教育等各方面都参与了市场经济,打工成为最有效、最快的创收途径。”《四十三村》写道。年”。
3、因地制宜应对新变化
卢惠林认为,大多数村庄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功能已经分离。 “总的趋势是,人口继续向城市流动,但乡村是那些分散的人的根,保持着他们的情感和身份。 。 因地制宜、发挥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将使现代化进程更加顺利。”
2015年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朱岙村面貌.bright图片
朱岙村虽然是温州第一童装村,但“行业本身薄利多销、可替代性强,加上网购的兴起并没有带来太大的起色。2011年,童装市场“产业开始萎缩。现在我们正在努力进行规模化生产。”永嘉县委宣传部外宣办公室工作人员池张成说。
朱岙村还面临着如何让村庄重新成为当地人的生存空间的问题。 由于车间、工厂集中在村民家中,工业排放和噪声不可避免地破坏了村庄环境。 自2011年起担任村支书的于章龙谈到了村庄的未来发展。 他首先考虑的是环境治理和公共安全问题。 “这里有很多移民,村民希望将他们带入自己的文化生活,一起跳舞、玩耍,”他说。 打球。”
对于店集村来说,部分生产场地已经搬到外面,但村民们仍然愿意在这里定居。 朱振标更多地思考如何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让下一代农民工能够在村里接受更好的教育,改善村民需要的基础设施。
在发展水平较低的河东村,企业在村里流转土地,现代农业开始出现,就业机会和收入的增加也帮助村民开始脱贫。 “不过,也应该看到,河东村及周边地区已经建立了规模化的蔬菜基地。 由于当地劳动力成本较高,该公司多聘请江西、云南等地人员种植,并没有提供更多当地农民。 “工作机会。” 卢惠林指出,随着青壮年外出务工人数不断增加,如何让留守人员能够从事力所能及的务农工作,是河东村的当务之急。
虽然位于我国东、中、西部的三个村庄都面临着亟待解决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40年来它们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 “对于这三个村庄来说,他们过去40年走过的路比他们的前辈走过的所有路都长。” 王为民总结道,“不管有多少困难,与40年前相比,我们解决问题的条件和能力都有了质的提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dlcn.cn/html/tiyuwenda/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