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新中国发行的第一套体育邮票《广播体操》上有第一套广播体操的分解图。
推广难点
正当刘怡珍为自己编排的动作高兴的时候,她突然发现,真正的麻烦还在后面!
编广播练习不仅仅是体育课、演示和口语讲解。 它是以文字、挂图的形式出版发行给全国人民的,所以必须有配套的文字说明。
这件事如果放在今天,事情就容易多了。 但当时大多数人的体育素养很低,对体育术语一无所知,体育职业发展水平也很低。
如何用文字的形式科学地表达这10个动作?
“当时我懂的体操术语太少,很多动作我都不知道如何解释。比如身体部位的名称、动作的方向,我都无法解释清楚。” 刘一真说,身体的那个部位叫脖子还是脖子? 到底是叫肚还是肚呢? 到底叫脚跟还是脚后跟? 一个动作是斜伸展还是侧平举? 是弯手臂还是弯手臂? 场面一片混乱。 如果分发到全国,如果不能科学统一的指令,以后就会进行各种动作。
刘一珍无奈,只好从国立师范大学体育系引进了日本体操术语词典,开始翻译。
“比如举重和举重是不一样的,举重是一个非常用力的动作,而举重是一个摆动的过程,依次经过身体的不同部位。我在练习之前就不太清楚这一点。” 刘一真说道。 起身后,他一边做动作一边向记者解释。
在《日本体操术语词典》的帮助下,刘一真终于为第一组广播体操提供了字幕。 于是,我们在第一组广播体操图解中看到了这样的解释:左腿抬起膝盖抬起,膝盖还原; 同时,右臂向前,左臂自然向后摆动。 然后右腿抬起,膝盖抬起还原; 同时左臂向前摆动,右臂自然向后摆动。 这是新中国第一套广播体操第一个动作“下肢运动”的文字描述。 看上去很热闹,看上去很专业,但实际上只是在原地踏步。
动作和文字描述完成后,该套体操动作必须有音乐伴奏。 有人向刘一祯推荐了著名作曲家何士德。 何士德曾创作过雄伟的《新四军军歌》,由他作曲也是理所当然的。
这么多年过去了,第一套广播体操得分的过程是我们今天已经无法理解的了。 但将音乐与体操动作完美结合绝非易事。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体操专家卢欢欢曾向记者解释,好的音乐作品有自己的节奏,必须非常连贯,但广播体操动作是分段的,一段之间的。一节和一节之间一定要有停顿,从乐谱的角度来说一定要有区别,这样做练习的人才能看懂。 编导在为广播体操编排音乐时,要求动作要在几分钟、几秒内完成,当音乐达到几分、几秒时必须有停顿。
“我们的音乐想要表达的还没有完成,你不能让我们停下来!” 作曲家经常这样抗议,但他们别无选择,只能适应运动。 因此,让体操动作与音乐完全同步始终是录音中最大的难题。
中央乐团的乐手们在录制第五套广播体操时,乐团和工作人员有七十、八十人,花了三四个晚上才完成录制。 第五套功法于20世纪70年代问世。 回到20世纪50年代,技术设备条件更差,录音当然更加困难。 不幸的是,第一组广播体操的音乐如今已经很难找到了。
第一组广播体操挂图上的模特有着相当令人印象深刻的背景。 据刘一珍回忆,她原本想自己当挂图模特,但后来想了想,还是决定找个男模特。 一个坚强的人看起来会更好。 于是她找到了当时在清华大学任教的马约翰。 马约翰是我国著名的体育教育家。 他有一个儿子马其伟(20世纪80年代曾任北京体育学院院长)。 这个年轻人从小就喜欢参加体育锻炼。 他的身体很发达,身材也很健美。 他适合做广播体操插画的模特。 (转载自第15版)
“广播体操现在开始”
1951年11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套广播体操规则正式颁布。 此时,距杨烈首次提出创立全民健美操正好一年。
这一天,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委会、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卫生部、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等九单位联合发布《关于推广广播体操活动的通知》。
12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次播出《广播体操》音乐。
广播体操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这与当时的迫切需求是分不开的。
新中国成立之初,人均寿命低得惊人,只有35岁,婴儿死亡率高达20%。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简单的体检就挡住了很多热心年轻人入伍的大门。 他们中的许多人要么太矮、太瘦,要么患有多种疾病。
现在有一套可以强身健体、新鲜有趣的广播体操,上下大家都乐于实行。 由于当时广播体操必须依靠广播,中央和地方人民广播电台成为其实施的“旗手”。 他们邀请当地教育、卫生、工会、青年和妇女组织共同商讨,组建了“广播体操推广委员会”。 全国各地突然出现了一大批“广播体操要素训练班”、“广播体操教学站”、“广播体操推广团”。
1952年6月20日,全国体育总会正式成立。 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第二天的《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广播体操在全国广泛推广》的文章,详细总结了六个月来广播体操推广的丰硕成果。
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北京、天津、上海等40个人民广播电台正在全国转播广播体操节目。 这些节目占用 52 个波长,每天总计 1,205 分钟。 与此同时,人民广播器材厂还加班加点供应了3800张《无线电体操》唱片,以满足收听不方便或收听设备不足的地区的需要。
据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13个城市的不完全统计,参加广播体操的人数已达104.8万人; 其中,各学校的学生参与最为活跃,仅北京就有23万名学生参与,上海各学校有23万名学生参与。 80%以上的在校学生每天都会做广播体操。
1952年9月,7岁的谢东就读于重庆某兵工厂小学。 第一堂体育课是学第一套广播体操。 当时,学校操场依连绵起伏的山丘而建,分为三大部分。 小学高年级(五、六年级)的学生在操场上做男孩操,小学、初中(三、四年级)的学生在“打莲花炮”,而他们这些低年级的小学生则在学习新颁布的广播体操。
“小伙子的功法很辛苦,威力很大,动作也比较难;莲枪就是把竹竿掏空,把铜钱放进去,一米多长,然后把玩。” 谢东比他大四岁。 我弟弟上五年级,每天穿着学校发的豆沙色军装做男孩子的练习。 但到了第二年,男孩的体操和射莲就消失了。 由于广播体操新鲜有趣,动作又非常帅气,师兄师姐们就开始向像他们这样的小孩子们学习广播体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dlcn.cn/html/tiyuwenda/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