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儿童青少年亚健康问题持续引起社会关注。 去年,家住广东的全国政协委员吴以环建议,要重视儿童青少年健康问题的早期筛查,完善预防体系。 该建议得到了国家卫健委的回应。 今年,再次关注青少年健康问题,提出体育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建议。
今年的全国两会,民进党中央还带来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建议》,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小学中学可以每天上一节体育课。”
近几十年来,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吃住行医疗条件也得到改善。 很多人认为,儿童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应该比以前更好。
然而,根据1985年以来每五年一次的学生体质调查数据,以及不同年份数十万青少年的随机测试数据,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指标已连续25年下降。 2021年,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2014年以来,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但近视、肥胖等问题青少年“保持严肃”。
据介绍,这方面与学校制度或教育政策有关。 小学生的学业压力较小,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和其他活动。 从初中到高中,学习压力进一步加大,身体健康水平“呈现明显下降”。 另一方面,很多人还没有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没有养成锻炼的习惯。 例如,大学生升学的压力不大,有更多的时间锻炼身体。 然而,很多人却被学业或其他事情所吸引,“很少”参加体育锻炼和体育比赛。
《柳叶刀儿童与青少年健康》发表的大量研究也指出,久坐、体力活动不足、身体姿势异常等已成为青少年健康的显着危险因素,还有学业负担重、户外运动时间短等。和高热量食物。 摄入量增加和屏幕时间增加都是儿童青少年身体健康指数下降的可能原因。
儿童青少年亚健康问题突出,正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时期。 如果不能在干预较好的阶段及时干预,以后纠正起来会比较困难,后果可能会更严重。 在加强儿童青少年亚健康问题防控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进一步加强体育融合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义务教育阶段“每天一节体育课”等规定已出台实施。
近年来,国家出台的“双减”、“健康中国2030”等政策,也有利于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业压力,引导他们德、智、体、体全面发展。艺术和体育教育。
具体来说,加强体育锻炼是提高儿童青少年体质的必由之路。 俗话说:“欲文明精神,必先野蛮身体;野蛮身体,文明精神随之而来”。
但从去年持续引发热议的中小学生“圈养”现象来看,找回“课间丢失的十分钟”,不仅需要上级部门的重视和舆论的推动,校园伤害的法律处理。 可以避免对学校和教师施加过多的法律义务。 为落实新体育法“保证不占用体育课时间”、“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不少于一小时的体育锻炼”等新规定,还规定对教师数量、场地协调等方面的要求
不难看出,让孩子“能运动”往往需要多层次、多方面的保障。
当然,我们还必须看到,体育不仅包括学校体育,还包括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 锻炼不应该被狭义地理解为在学校锻炼或参加体育课。
有趣的是,研究表明,父母的锻炼行为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身体状况。 这也说明了家校教育、培养学生体育习惯和兴趣的重要性。 只有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让他们“想运动”,运动才能逐渐演变为一种主动选择甚至一种生活方式。
留住健康的“1”,背后的“0”才有意义——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系统地干预儿童青少年的亚健康状态,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dlcn.cn/html/tiyuwenda/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