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人都说固原是“世界上最苦最荒凉的地方”,干馒头的香味是几代学生熟悉的午餐味道。因为家住在步行一小时路程外的三营镇烂窝子,读一年级的田能每天天刚亮就抓起几个馒头赶去上学。早中餐就是喝水、吃馒头,晚上回家才能吃上面条、土豆等热食。
改变是一点一滴发生的。从二年级开始,田能每天早上都能吃到学校发放的煮熟的鸡蛋;三年级下学期,学校南侧的空地变成了忙碌的工地。四年级开学的秋天,食堂落成。除了早上的鸡蛋,香喷喷的米饭成了田能上学的新想法。
“我愿意在这里吃饭,每天都能吃到肉。”田能说。在食堂,记者看到一份每周的菜谱:除了牛羊肉,还有茄子、胡萝卜、油菜、西红柿等各种蔬菜。
进入后厨,备菜区、烹饪区、储藏区划分清晰,储藏区里,食用油、米面、调味品等都有专门的柜台存放,内部整洁干净,门口都有隔离栏,门外的监控大屏上,整个厨房的运行情况清晰可见,厨房里灯火通明,炉灶明亮,学生们吃着营养安全暖心的饭菜。
“整个食堂建设投入了100万元,建筑面积近500平方米,厨房设备投入10万元。”何万里校长对食堂建设十分熟悉。“由于自治区结合当地美食特色,把补助标准由原来的4元提高到5.6元,菜品也不断改进,原来单一品种的炖菜,去年改成一菜一汤,今年则是荤素搭配,两菜一汤,保证学生吃得饱饱的。另外,由于200天的资助标准高于实际在校天数,我们有时还能给学生送袋装牛奶。”
谈及实施营养早餐、发放熟鸡蛋的决定,自治区教育厅厅长郭虎说:“要改善孩子们的营养状况,可以选择鸡蛋或牛奶。南部地区养鸡户也很多,鸡蛋就地收购,不仅解决了食材问题,还为农民提供了致富的机会。”
在宁夏隆德,自从学校开始提供营养餐后,牛肉需求量增加,当地农民养牛的数量也增加了。张城中心小学的马小红是四个孩子的母亲,家里有二十多亩地。“以前种玉米一年能挣一万多元,现在用玉米喂牛一年能挣三四万。”
据宁夏医科大学对宁夏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范围内学生体质三年跟踪监测结果显示,学生平均身高提高了0.8厘米,营养不良率由4.7%下降到3.9%,贫血患病率由8.6%下降到7.6%,体重正常率由42%上升到43.9%。在重庆农村地区,2012年至2014年,男、女学生生长迟缓率分别下降了6.66%和6.92%。
截至今年3月,全国共有1590个县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13.4万所学校,受益学生3600多万名。其中,全国试点学校实施食堂用餐比例达71%,全国试点县比例达76.6%,比2012年提高近20个百分点。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跟踪调查显示,目前监测的各县学生营养不良率已由2012年的18.5%下降到2016年的15.4%;贫困地区15岁男孩、女孩平均身高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分别缩小1.5厘米、1.1厘米。贫困地区家长和学生对营养改善计划的满意率超过91%。
从无到有、从有到质,一顿热腾腾的饭菜不仅为农村孩子提供了安全、营养的餐食,也点亮了每一个家庭的希望与梦想。(本报记者 刘博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dlcn.cn/html/tiyuwenda/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