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健身大军迅速壮大
北京方庄体育公园每天挤满了锻炼身体的市民,无论是单双杠、腹肌板,还是篮球场、足球场、羽毛球馆,使用率都很高。69岁的湖南常德市民王金宇酷爱太极拳,清晨,他和队员们在体育中心太极站伴着晨曦翩翩起舞,时而“白鹤展翅”,时而“大海捞针”,十分惬意。
“‘十三五’期间,我国全民健身工程蓬勃发展,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部副主任杜长良指出,随着“健康中国2030”、“全民健身三个纳入”等工程稳步推进,普通百姓参加全运会的梦想已经实现,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基本建立。
“《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计划》)提到,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比例已经达到37.2%,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建设迈出新步伐。”北京大学体育部副教授钱永建说,体育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共振,在新时代蓬勃发展。
王英冲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也是一名资深健身爱好者。“健身已经成为我的生活方式之一,平时课余时间我也会做瑜伽、健身操,甚至怀孕期间也不例外。”“有一次我上了一门关于久坐与健康关系的英语课,我一边讲解课文,一边分享健康知识。后来,很多同学下课后都改变了坐着的习惯,课间站起来休息,那个场景很有意思。”王英冲笑着说。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精神文化追求的升级,人们享受到更加舒适的健身环境、更加多元的优质服务、更加丰富的运动方式,也助推了健身的热情。”杜长良告诉记者,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健身队伍中,这些美好的生活体验,能满足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让健身超越朋友圈,需要科学锻炼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全民健身肯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我国健身人群占总人口的比例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Keep体育研究院研究员黄海东表示,面对全民健身的良好发展势头,健身观念、场地供给、时间保障、年龄结构等问题也需要积极探索。
由于对健身认识不足,有些人容易陷入误区:一类是“佛系”健身,缺乏动力,导致大量无效锻炼;另一类是过度健身,由于采用不正确的锻炼方法和强度,导致超负荷锻炼,甚至造成运动损伤。
“做好科学健身的宣传普及工作,需要让更多人认识到‘佛系’健身的无用性和过度健身的危害,让负责任的科学健身成为主流。”北京体育大学中国体育政策研究所执行所长鲍明晓说,需要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健身观念,这也是《方案》“营造全民健身社会氛围”的内在要求。
“科学健身需要适量的运动和刺激强度,需要持之以恒。”中央民族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张凤敏说,健康在于科学运动,更在于适时静心。
《方案》提出的八项主要任务中,第一项就是“增加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
“群众健身需求爆发式增长,体育场地短缺问题逐渐显现,去哪里健身成为当务之急。”杜长良认为,全国各地体育场地分布不均衡,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社区之间差距很大。
面对“人地冲突”,王英冲说,“条件有限的时候,一张健身垫、一根跳绳,甚至只是一块空地,都可以进行徒手健身。站起来,放下手机,放松一下肩颈,舒展一下腰背部,也是不错的。”
在快节奏的工作、生活环境中,“没时间”成为了很多上班族停滞不前的理由。
“退休的中老年人时间最多,其次是儿童青少年,青年和中年人由于事业、学习、家庭等压力,时间排在最后。”湖南省常德市全民健身服务中心主任彭文斌说,不同群体要学会找准时间空档锻炼。王英冲就是“碎片化”健身的践行者,她充分利用碎片时间,每工作一小时,就锻炼15分钟。
健身圈存在“为健身而健身”的现象,如“摆拍”健身、“打卡”健身、不当使用营养补充品等。
“适量服用营养补充剂,可以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各个系统、器官的功能,但滥用营养补充剂则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医院骨关节外科主任陈向阳特别提醒。
在黄海东看来,随着人们越来越忙,健身成为一些人“秀自律”和“炫耀自由”的方式。但他们首先要明白“自律不是外在的约束”,没必要被“伪自律”绑架,要让健身走出朋友圈。
3.健身越来越智能,虚拟体育消费潜力巨大
视频化比赛、云端青训、直播健身……疫情阴影下,体育产业将目光投向线上,成为明显趋势。不少知名健身品牌纷纷上线直播平台和手机APP,社交平台的健身内容也快速增加。
“去游泳健身看看,年票有优惠!”记者路过一家健身房时,碰到工作人员热情推销。在一家互联网健身房实体店面前,落地窗上写着“不设年票,微信预约,按次付费”。
打开几个健身APP,有跑步、瑜伽、骑行、跳舞、动感单车……活动类型丰富多样,不仅有视频指导,还可以搭配可穿戴设备实现人机互动。
在健身训练行业,很多网课的发展也让很多人养成了每天打卡的习惯。在健身训练行业,很多网课的发展也让很多人养成了每天打卡的习惯。在王英冲经常使用的一款健身APP上,有课程库和直播课,运动类型和强度都可以自由选择。从2016年至今,她的累计运动时长已经达到15万分钟。便捷、低成本、个性化,都是王英冲热衷APP健身的原因。
杜长亮认为,健身APP以其高效、便捷的特点,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人们的健身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然而,在没有教练的指导和监督的情况下,使用健身APP保持锻炼习惯相对困难,同时难以留住用户、实现商业价值,这成为制约互联网健身发展的关键点。
比如,钱永健就将视频课程形容为“灵活与不灵活”。“这类课程的灵活之处在于你可以自己掌控练习时间,想练就练,随时打开视频就可以练。不灵活之处在于无法与教练互动,无法及时纠正不规范的动作。”钱永健说。
因此,王英冲认为,要用好健身APP,最好有一定的健身基础。“如果想达到理想的健身效果,线下请教练一对一指导不容易,线上健身更难保证。”
随着线上健身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线下健身房也开始向智慧化转型,注重用户转化、内容和服务升级、效率提升。“数字化、智能化已经成为全民健身服务的新方向,未来将在全民健身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方案》中提出的“探索建立全国统一的‘运动银行’制度和个人运动守则”,张凤敏充满期待。
规划支持智慧体育产业“推动线上、智慧体育赛事发展,支持智慧健身、云赛事、虚拟体育等新兴体育项目发展。”鲍明晓认为,随着健身场景的完善优化,居民体育消费增长潜力将进一步释放。
4.体健融合、科技赋能,关键在落实
健康门槛前移,由疾病治疗到疾病预防,运动成为关键环节。
“从2019年《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出的‘体医融合’,到今年《规划》中提出的‘体育与健康融合’,这一个词的变化,可以理解为理念和思维的变化。”在首都体育学院体医融合创新中心主任、中华预防医学会体育健康分会会长郭建军看来,从“医”到“健”,前者更注重“被动医疗”,后者则强调“主动健康”。从“体医融合”到“体健康融合”,这个变化是升级。
推动全民特别是青少年身体素质明显提升,让全民健身成为广大民众的生活方式,补齐学校体育、社区体育、业余和青少年俱乐部体育三大短板,是我国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的必由之路。
钱永健认为,“方案要求‘改进学校体育教学模式,保证学生每天在校内外各有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这里说的‘每天’是指频率,校内外是地点,‘各有1小时’是活动量的指标之一。”他表示,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改进体育教学模式,校内外相结合,培养学生在社区、家庭锻炼中的互动互助,将体育教学与体育锻炼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自觉锻炼。
政策好不好,关键在落实。
“执行,把规划落实到位,最重要的是执行!”钱永建说,执行不仅要有决心、有策略、有过程,还要有结果评估、有规划实施监督。做到指导和监督相互配合,指导是目标、导向,监督是反馈、促进。
彭文斌结合基层工作经历指出,落实《规划》关键要把任务分解落实,纳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年度绩效考核指标,加大财政有效投入,作为创先争优的内容层层夯实。同时要加强全民健身服务队伍建设,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全民健身品牌。
智慧服务是该计划的一大亮点,将科技融入体育产业和全民健身,可以降低运动风险,助力体育普及。“科技和信息技术赋能体育,让体育更加普及、更加容易普及。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为全民健身找到了一个新的、可行的切入点。”北京大学国家体育产业研究基地秘书长、研究员何文懿说。
(记者肖仁富、见习记者李飞)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dlcn.cn/html/tiyuwenda/484.html